北大校园风光-朗润园

  2021年02月18日       北京大学校报        
  朗润园北依万泉河,对面为圆明三园之一的绮春园。雍正年间这里是怡亲王允祥的交辉园,后为傅恒春和园,嘉庆年间赐给乾隆帝第十七子庆郡王永璘,嘉庆二十五年(1820)传永璘之子绵慜,道光十六年(1836)传奕采,三代皆为庆郡王。道光二十二年,奕采获罪夺爵,此园可能随之没官。咸丰元年(1851)改赐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奕訢(1832-1898),始名朗润园。
  奕訢在北京城内另有府第,即著名的恭王府。恭王府前身为和珅府第,后改赐永璘,咸丰二年又改赐奕訢。由
于靠近圆明园,今天的燕园一带在清朝非常抢手,居住在此的多是最受恩宠、最有权势的皇亲或朝臣。奕訢曾以“朗润园主人”为别号,可见对此的珍爱。
  奕訢得到朗润园后,着手修缮,次年完工,咸丰二年秋皇帝亲临游幸,题“朗润园”额悬在园门上。
  改造前,园林最外部是一圈围墙,墙内筑有一圈连绵的假山,山内环绕一湾周流的溪水,水中有岛,岛上外环又是一圈假山,山内才是建筑。整座园林由围墙、假山、河水、假山重重围合,
极为幽深。朗润园北枕万泉河,有活水可引,因此园内以水景取胜。水从西北角引入,绕岛蜿蜒盘绕,最后由东北角流出,其间忽宽忽窄、或溪或湖,与两岸山石、垂柳、亭榭互相映照,如诗如画。园门位于东南角,东向,入门是东西狭长的庭院,西对大影壁,折向北是三间园门,上悬“朗润园”匾额。穿过园门循着山麓水际西行,可以隔水欣赏对岸的假山屋宇,最后跨过一座石桥通到岛上。
  改造后,山形水势基本未变,但在中央岛上添了许多建筑。中间水岛原有三座桥与岸相通,此时在东南角又添一座,今天这座桥已成为入岛的主要通路。
  岛上建筑分三路。东路共三进,以游廊串联。大门三间,由于门扇设在中柱之后,门洞显得特别深,门前用云片石叠成八字墙,今天仍残有东面的一撇。中路面积最大,初期建筑并不多,只有一座蝠形假山和前出抱厦的堂屋“致福轩”,庭院非常宽敞。改赐奕訢时,“致福轩”已经坍塌,因此与其后的蝠山一同撤去,改建为三进庭院,北部为连绵的假山,此时也被挖掉,改成一路进深很长的庭院,院北设前出抱厦的花厅,厅北临水,其东有直桥可以通到对岸。此外,奕訢还在小岛东北角添了一组院落,改建后的水岛几乎被建筑占满。
  光绪二十四年(1898)奕訢去世,朗润园被内务府收回,大臣们赴颐和园上朝,常在此召开会议。民国初年,镜春园遭到军阀盗拆,有鉴于此,逊帝溥仪将朗润园改赐给奕譞第七子、光绪皇帝同胞兄弟贝勒载涛。
  载涛住在园中时对近代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。今日未名湖中的翻尾石鱼,办公楼前的石麒麟和
丹陛石,圆明园西洋楼观水法御座后的石屏风等,都是载涛从圆明园运至朗润园保护起来,才避免了被倒卖的命运。
  燕大建校后不久,载涛将朗润园租给学校作为教师住宅。1952年,租约到期,北大将该园买下,于1957至1960年间,在园内东、北岸建了六座教职工住宅和一座招待所。季羡林先生生前便居住在此,湖面上曾有季先生亲手种植下的亭亭玉立的“季荷”。在中部岛上东南角的土山上有一块石碑,上有季先生亲题的“朗润园”三字。北岸的“北招”招待所,2008年改建为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楼。
  20世纪90年代,园内岛上的建筑得到全面的修缮和扩建。其中,国家发展研究院(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)是最大的建筑群,由6个院落组成。其正门及主体建筑致福轩坐北朝南,位于南北轴线上;后来建设的万众苑坐东朝西,在这条东西轴线上贯穿有3个院落,各个院落皆以回廊相连。


联系我们

微信订阅

   
  朋友圈每日精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