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泽园约始建于雍正三年(1725),前身是嘉庆、道光年间大臣英和的依绿园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)改赐道光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,是年公主下嫁工部尚书、一等公博启图之子景寿。光绪二十年(1894)又改赐庆亲王奕劻。奕劻在光绪、宣统间权重一时,承泽园又靠近颐和园,王公大臣常在此聚会宴饮,外国使者来访,也常在园中设宴款待。
承泽园改赐寿恩固伦公主时,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,此前承泽园南以万泉河为界,堆叠土山作为屏障,不设围墙;园内引入一条与万泉河平行的长河,两端开阔如湖,中以石桥收束成哑铃状。扩建后,园林南界向南作了较大拓展,直抵畅春园北墙,万泉河被包入园中,从正中穿过。万泉河以北的山、水、建筑格局大致仍保持原状。全园被两条河一分为三,中间一段狭长的陆地与土山夹在两水之间,成为洲渚,这片陆地上的土山是园中主山,高逾九米,小桥亭榭点缀在河上山下,有若湖畔人家。园中建筑分三部分,围绕着两河一洲展开,北密南疏。河南岸为入口、宫门及各种辅助用房,如厨房院、大监院、马圈等。主人的生活空间主要在北部。其中东部是居住区,布局严整,分东、中、西三路。西为主路,共三进,规模最大,并位于主轴线上,是公主的居所;东所次之,也有三进,但尺度较小,供额驸景寿居住;中所居间作为过渡。西部为游赏区,布局自由灵活,正堂为两卷勾连搭五开间建筑,向西以叠落的爬山游廊与一座二层楼阁的上层相通,过楼沿游廊下行,可达池西的轩馆。该区建筑,形式、朝向各不相同,楼阁与游廊结合,错落有致。
1860年与1900年的两次浩劫,西郊园林大多被毁,承泽园幸免于难,清亡后虽逐渐凋敝,但骨架尚存。民国年间园归大收藏家张伯驹所有,因为临近燕大校园,学校的师生及其他学者、艺术家经常来此雅集。1953年张伯驹将园售与北京大学,改建为教职工住宅区,当时北部尚有旧貌可寻。1998年,河北岸西部的厅堂、楼阁、游廊和轩榭进行了重修,作为北大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办公场所。侯仁之为作《承泽园西所修缮记》,勒石存于园中。1999年被确定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。
(校报记者宋琪整理自方拥主编《藏山蕴海:北大建筑与园林》、何晋著《燕园文物、古迹与历史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