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勺园大楼

亭廊旁边的小湖被称为“勺海”。
历史上,这里曾是一片荒地,明代书法家米万钟在此修建了一处园林。取"海淀一勺"之意,所以被起名为勺园。至明末,勺园已成为西郊一处小巧幽雅的著名园林。
清初,在勺园旧地上又重建了一座弘雅园,乾隆以来成为官员赴圆明园上朝途中歇息的场所,由此改为集贤院。英王二世派遣的使者马戈尔尼率领的使团居住过此地,这也是西方国家最早派遣的访华使团。勺园因此成为最早接待西方正式使团的食宿场所。

现在的勺园是留学生居住的地方。此外,每年还会有很多国际学术研讨会、优秀成果颁奖会、科研管理培训会以及数不清的小型学术交流会在勺园举行。勺园,也因此成了北大对外的一个窗口。

“勺海”,溥杰题字。勺园故址在今勺园大楼北侧,曲廊是近年新建的。

静园东面,由远(北)到近(南),六院、五院、四院。
静园一~六院。位于静园草坪两侧,在南北阁与二体之间。
静园一~六院。位于静园草坪两侧,在南北阁与二体之间。

六院、五院。
静园六院建于1924年至1925年间,初建时仅有四座院落,包括现在一、二、四、五院,最初是燕京大学女生宿舍楼。三院和六院是1949年后根据当初的设计图纸添加的。

六院。草坪上有石虎。

五院
六院建筑对称朝内分布在以第二体育馆为主轴的长方形草地两侧,整体与四斋形成鲜明对比,体现了阴阳平衡的和谐美。
静园里这六座庭院跟燕园里别的风格特征有所不同,精巧玲珑,幽静典雅,给人以“庭院深深”之感,像是古代富贵人家千金小姐的绣楼。
一至六院的布局也别具匠心,它们与二体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文物布局,而又分布在燕园南北次轴线的两侧。
每座院门都有紫藤萝花架,每年5月,紫花缀满门楼,颇为典雅幽美。每座庭院的都有自己的特点,内部结构多不相同,每座建筑的门窗不仅形态各异,而且花色不同,展现出我国传统的木工雕刻艺术的丰富多彩。

静园西面,一院、二院。
六座庭院从整体上看似乎都是一模一样的,房间均为木制结构,雕梁画壁,古色古香;各有精巧灰顶红色小门楼一座,由灰色石砌虎皮矮墙联成一体。

二院
六座庭院经过改建整修,逐渐成为一些院系研究所的办公所在地,他们的格局是:
一院: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,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会,中国人学学会,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,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,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,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;
二院:历史学系,欧洲研究中心,妇女研究中心;
三院: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,北京大学信息传播研究所,亚飞研究所,日本研究中心,非洲研究中心,亚太研究中心,外国哲学研究所,华侨华人研究中心;
四院:哲学系,宗教学系,国家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;
五院:中国语言文学系,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,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;
六院:北京大学广播台,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,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秘书处。
因北大近年来新建起一批教学楼,原静园内的机构多已搬入新的办公地点。静园在修缮中,不知未来之用途。

由六院和一体所围成的区间原为疏林草地,点缀着藤萝花架,如今这里的静园成为师生们课余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。

静园草坪

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。纪念从五四运动到抗美援朝期间为国捐躯的83位北大(包括西南联大、燕京大学)师生校友。

静园草坪东北角的杭爱杯。
静园的西北和东北角的竹林中,各有一座大石碑,碑体两米多高,这就是燕园著名的杭爱碑。
北大一带早在金代就是京郊著名的风景区,到了明代大规模构筑园林,至清代,皇帝们也来这片风水宝地开始大规模兴建皇家园林。在圆明园、畅春园等大型园林之中,还点缀着不少大臣的赐园。

静园草坪西北角的杭爱杯。
现在在静园草坪西北和东北角的两个石碑,碑的主人是康熙年间的四川巡抚杭爱。杭爱,满洲人,姓章佳氏,原属正黄旗,后改隶镶白旗。杭爱成长于有学识的满洲家庭,在吴三桂叛乱期间,受到康熙的器重。后在四川任上,整饬土地,兴修水利,政绩卓著,在都江堰,至今还有杭爱的功德铭。康熙二十二年,杭爱卒,皇帝赐谥号“勤襄”,意为勤于政事,能够襄理朝廷。
东面的石碑是康熙十四年二月,杭爱去世两年后康熙皇帝敕建的石碑“以永休命”,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;西面那块是同年九月礼部侍郎中稚虎的祭文,背面还有康熙十四年嘉奖杭爱的诰命。杭爱碑碑文都是满汉文并用,古朴庄严。

如今凌乱摆放在在静园六院门口的石羊、石虎也是杭爱的墓葬品。

杭爱碑从形制上看,两米多高,是清代常见的一种石碑。石碑基座是一种看起来像乌龟的动物,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,又名赑(音同币),形似龟,生性好负重,所以常以其作为石碑的基座。在碑顶又雕刻有一种像龙的动物,称为螭,也是龙的九子之一,形似兽,本性好登高远望,因此常被作为石碑顶部的装饰物。这种碑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的珍贵文物。
石碑原来立于现在六院于俄文楼之间的土山上,燕京大学大规模兴建校址时移于现在的位置。

静园南侧,第二体育馆。原名鲍式体育馆,建于1929年至1930年间,是当时燕京大学的女子体育馆。建筑作为未名湖燕园建筑南北向次轴线的起始点,与草坪两侧的六院构成了一个品字型的三合式建筑布局。由威廉·鲍埃夫妇捐资修建。
北京大学图书馆,坐西朝东。“一塔湖图”之图,指的是北大图书馆。

北京大学图书馆有1100多万册(件)文献资料,是亚洲高校第一大图书馆,在这里蕴育出无数的杰出学者,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殿堂。
北京大学图书馆旧馆始建于1973年,1975年竣工,建筑面积24813平方米。由国家教育部拨款,2004年5月至2005年7月,按现代图书馆的要求大规模改建修缮,新增建筑面积1385平方米。